2020级地理类专业上海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圆满完成(下)

发布者:张红发布时间:2023-08-12浏览次数:10

三、南汇嘴和上海地质科普馆

  实习第三天上午,同学们来到了南汇嘴,实地观察了海水潮滩,并在叶程程老师的讲解下,学习了潮汐的规律,借助上海市芦潮港潮汐表数据,同学们观察到这天处于海水微潮期,时间刚好又是退潮时段,海水离岸边非常的远,可以发现有很多游客下到海滩赶海。对比福建厦门的海岸,同学们可以明显发现临港区海岸海水严重偏黄,这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息息相关,因为正好是长江入海口区域,江水和海水在此汇聚,泥沙众多。

下午,同学们来到了上海地质科普馆,参观了许多同学们之前没见过,或者只从课本上、图片上看到的岩石、化石、矿物等等,与同学们之前所学相互印证,加深了对课本上知识的理解。

(一)矿物

1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正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

《地质学基础》P52   3-2摩氏硬度计与压入硬度

透石膏、方解石、萤石


(二)三大岩石

1岩石产状:喷出岩、浅成岩、深成岩

2喷出岩:是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形成岩石,它的矿物结晶颗粒细小,有的有流纹或气孔构造,代表岩石就是玄武岩。

玄武岩的气孔构造


(三)古生物化石

1中生代动植物化石:

菊石化石、贵州龙化石


四、鹦鹉洲湿地奉贤博物馆

528日上午,同学们驱车来到了金山嘴,并由宋佳老师带队参观了鹦鹉洲湿地,认识了公园内的植物种类和密度。528日下午,同学们返回奉贤走进奉贤博物馆,对于上海的成陆历史展开了一段探索之旅。

(一)金山嘴——鹦鹉洲湿地

  在鹦鹉洲湿地公园,同学们了解到了各种植物的种类,也观察到了湿地的特征,对于鹦鹉洲湿地公园的植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途中,同学们非常幸运遇到了鹦鹉洲观测站的陈老师一行人。陈老师向大家介绍了这个生态公园的作用、特征、代表植物等等。即便交谈时间仅有短暂的十多分钟,同学们依然收获颇多。

(二)奉贤博物馆

在进入上海奉贤博物馆之前,叶程程老师给同学们留下了一个问题“上海的成陆历程是怎样的”。而当走进博物馆后,展厅里的介绍便给了同学们答案:千里海塘的建成与演变承载着沿海人民靠海、用海、思海的文化,是沿海人民智慧与力量的结晶。同学们立足潮头,以千里海塘为抓手,探究了上海千年成陆过程。

在早期,沿海的居民依赖海洋,煮海为盐,东狩于海,可由于近海,潮害肆虐严重,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为了防止灾害侵扰,我国开始沿海筑塘,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记载沿海筑塘的国家,也是海塘工程最发达的国家。在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上海等沿海地区都建造有海塘,其中上海地区的海塘经历了很大的变迁,

在博物馆里还陈列有不同种类的海塘模型:石塘、竹笼石塘等等。沿海而布的海塘,捍卫了祖国东南海岸的富饶土地。它们与万里长城、沟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一样,是历代劳动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创造的宏伟工程。时过境迁,有些海塘消失匿迹,有些留存残迹,还有些依然巍然挺立,延续着千年的守护。

在二楼大厅,在一个球体上放映有关冈身的视频,该视频主要围绕上海海岸线的变迁,在看的过程中同学们发现了一个问题:713-1173年经过了400年,上海海岸线向外扩展建设明显,而1173-1584年也同样经过了400年,但上海海岸线扩展不明显,为什么?叶程程老师为同学们进行了现场解答。

深入展厅的二楼,奉贤历史在这里跃然纸上,千年盐场的兴衰、陶宅抗倭的战争一字一句谱写着奉贤的历史,犹如使观者身临其境亲眼见证了奉贤的变迁。在这里同学们深入上海乡土,退其繁华,以学科视角,观其历史,知其根本,打开了同学们观察上海的新视角,将所学应用于实践,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五、实习感悟

在为期四天的上海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中,同学们穿越四个行政区。在老师的带领下,用地理的视角看待这座同学们熟悉的城市。青浦国家野外站的碳通量塔计算的参数,为这片森林的小气候守卫着宁静;人工林上包围的铁皮石斛,又发挥着其极高的药用价值;南汇嘴观海公园的潮汐,潮涨潮落之间蕴藏着地球的奥秘;奉贤博物馆里呈现的海塘,为沿海居住的人们带来安宁……让人印象深刻的瞬间不计其数。虽然实习已然结束,但是其中所运用到的地理科学研究方法将融入在同学们对未来的探索中。

供稿:2020级地理科学(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