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2日,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落下帷幕,经过竞赛委员会前期初审、决赛现场问辩、公开答辩,我院由付晶老师等指导,何苇航、翁书桐、杨蕾、李嫄、马施彤、鲍燕妮、王玉仓和陈敏同学组成的“国家公园跨界协同保护模式研究——基于钱江源国家公园的案例”项目组斩获二等奖。
隔山相望,携手共保。本项目聚焦我国首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钱江源国家公园及其毗连地区跨界管理难、保护与发展难以协同的问题,提出了“跨界协同保护区”概念。利用遥感和无人机技术,结合野外调查,通过快速生态系统评价,划定跨界协同保护区范围。经过13村1自然保护区的172人次深入访谈,探索出基于社区参与的跨界协同保护模式,并通过建立多方利益分享的体制,制定国家公园品牌增值发展计划,使国家公园边界两侧社区能协同发展。本项目成果为我国大熊猫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武夷山国家公园等面临跨界保护难题的国家公园提供经验借鉴,也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家战略所涉及的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提供了实践案例。
慢工细活,扎根实践。2017年8月,“挑战杯”的种子就悄悄萌生了。两年多的时间里,项目成员先后查阅了国内外256篇相关文献,开展5次实地调研,与社区座谈20次,走访家庭163户,调研203人次,深入访谈172次,无人机飞行13次。师生们跋山涉水、走村入户,走过了3省4县8乡镇13村和1个自然保护区。2019年3月,项目经过前期的充分的孵化和准备,学院将项目推荐到学校,校团委从本研共计24件作品中遴选出了14件参加市赛,项目顺利进入市赛斩获一等奖并成功入围国赛决赛。
思想引领,全员育人。在备战“挑战杯”国赛期间,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工作会议专题讨论备赛情况。校团委多次邀请专家莅临模拟答辩现场对项目组进行指导并与参赛同学交流,为每一个参赛项目进行精细化、个性化指导,进一步完善项目的准备情况。院团委与项目指导教师、项目负责学生进行深入交流,详细了解各个项目在开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与问题,积极筹措资源,为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资金与智力的双重保障。项目在前期的孵化和培育过程中,学院邀请有经验的专家从竞赛的要求、作品写作技巧、现场问询答辩等方面做精细指导培训并及时为项目成员答疑解惑;在中期的打磨和提升阶段,邀请专家为项目的文本撰写、汇报展示和现场问辩进行针对性指导;在后期的冲刺和完善阶段,学院党委和团委高度重视,院党委书记徐丰、院长高峻多次参与项目指导与模拟问辩,在最后攻坚冲刺阶段,学院组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挑战杯特别学习活动,为挑战杯参赛同学积聚力量,加油打气,为成员备战国赛提供全力支持。
今年适逢国庆七十周年,“挑战杯”正是青年学子对“科技创新,实干报国”的深切回应,挑战筑梦,科创报国,当代青年建功立业的舞台空前广阔。成功的道路一点不拥挤,相信环地学子定能紧跟时代步伐,勇立潮头,锐意担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走好新的长征路,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献上自己的青春与智慧。
越挑战,越青春,挑战杯之路,永无止境!(供稿:院学工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