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学子在“中天科技杯”第一届上海市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斩获多个奖项

发布者:张红发布时间:2024-06-04浏览次数:10

近日,“中天科技杯”第一届上海市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决赛在上海电力大学临港校区举行。经过激烈的角逐和层层评审,我院参赛作品《“沪”上灯火,“碳”迹苏河——基于公众深度参与的苏州河景观灯节能调研与优化策略》《“铁”近自然,“镁”不胜收——一套铁镁改性生物炭材料驱动的微藻微生物联合固碳固磷系统》及《未来之光——双碳背景下上海夜间灯光现状与节能路灯使用趋势调查》三个项目进入决赛,荣获二等奖,《“以废治废,减污降碳”——基于VBBR以含氮有机废水为碳源的城镇污水深度脱氮工艺》及《基于TM长时序遥感影像的红树林固碳能力评估——以福建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区为例》两个项目荣获三等奖。本次竞赛贯彻“节能减排,绿色能源”的主题,吸引全市21所高校的2000余名师生参加,提交有效作品325件。竞赛设置科技作品类和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类两条赛道,经过网络初评和决赛答辩,最终评选出特等奖6项、一等奖31项、二等奖56项、三等奖72项以及优秀组织奖11项。

作品《“沪”上灯火,“碳”迹苏河——基于公众深度参与的苏州河景观灯节能调研与优化策略》获二等奖,指导老师为我院胡熠娜老师,团队负责人为2021级地理科学(师范)专业本科生洪一婧,团队成员为陆思宇、高明萱、张嘉颖、范欣星、汤正阳、杨芸锐。作品紧密围绕国家能源与环境政策,基于实地走访获取苏州河景观灯位置及节能信息,开展景观灯节能现状制图。同时,基于线上问卷、社区访谈深入调查上海市民对苏州河两岸景观灯节能状况的看法。基于调研结果,本研究从政府、社区和公众三方面提出景观灯节能优化建议,并研发了两项创新设计及一个节能减排小程序,旨在通过公众参与和科技创新,协助苏州河两岸景观照明实现流光溢彩与低碳节能的双重平衡,并推动城市夜景灯光向更加低碳、环保的方向发展。

作品《“铁”近自然,“镁”不胜收——一套铁镁改性生物炭材料驱动的微藻微生物联合固碳固磷系统》获二等奖,指导老师为我院孟梁老师,团队负责人为2022级资源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方逗逗,团队成员为张露露、钱嘉伟、黄佳雨、马文峰。本作品着眼于农田尾水中碳和磷的流失问题,搭建了一套“铁镁改性生物炭材料-微藻-微生物”联合固碳固磷系统,旨在固定尾水中流失的碳和磷,实现水田系统中碳和磷的循环。本作品所利用材料均来自农业废弃物,有利于推动农业农村资源化利用,发展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促进农村生产节能降耗。此外,作品以近自然的方式能够实现水田系统中碳和磷的循环,进一步落实农业农村低碳绿色发展,缓解温室气体排放,推动我国实现“双碳”目标。

作品《未来之光——双碳背景下上海夜间灯光现状与节能路灯使用趋势调查》获二等奖,由我院孙伟华老师指导,团队负责人为2022级地理科学(师范)专业本科生张悦怡,团队成员为朱元媛、倪晨弈、卢杨缘、王美仪、杨儀涛、陈冯俊煕。项目利用数据统计、遥感图像处理和Python等方法,共同研究上海整体耗电量情况、上海市各区夜间灯光情况和研究上海整体以及上海各区路灯使用情况;进一步通过问卷和访谈等方法对公众关于新能源路灯的认知和支持度以及部分已开发出更多新颖新能源路灯的企业进行调研,旨在发现上海市用电问题所在、节能路灯使用趋势及公众对路灯的看法等,为国家节能减排工作贡献力量,推进“双碳”政策。

作品《以废治废,减污降碳--基于VBBR以含氮有机废水为碳源的城镇污水深度脱氮工艺》获三等奖,由张永明老师指导,团队负责人为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生刘菲,团队成员为张海雲、陈松筠、黄猛、马悦、陈亚欣、计昕瑀。本项目从反应器设计和利用廉价有机碳源两方面开展研究,以含氮杂环化合物作为电子供体进行反硝化,研发的新型生物反应器(VBBR)可在低C/N下高效利用含氮杂环化合物实现废水深度脱氮,可通过节约乙酸钠使用减少CO2排放。

作品《基于TM长时序遥感影像的红树林固碳能力评估-以福建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区为例》获三等奖,由张敏老师指导,团队负责人为2021级地理科学(师范)专业本科生徐籽意,团队成员为唐微媛、施能艺、危李。本项目基于TM长时序遥感影像,借助ENVIARCGIS软件对福建漳江口地区红树林光谱和高程信息进行提取,综合评估红树林的固碳潜力,有助于促进我国蓝碳资源和固碳能力的研究,也为今后蓝碳的碳汇估算提供参考。

学院高度重视此次竞赛,广泛号召指导老师与学生团队踊跃参与。相信本次竞赛将成为同学们提升创新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社会调查能力的绝佳平台。我们期待同学们以此次竞赛为契机,不断挑战自我,追求卓越,为更高层次的竞赛舞台积累宝贵经验,同时也为实现国家“双碳”目标、促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图片、供稿:院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