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两校环境专业联合实习队赴国家野外站考察

发布者:张红发布时间:2024-07-10浏览次数:10

202471日,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两校环境专业联合实习队赴国家野外站进行考察。此次为两校环境本科专业首次开展联合实习,重点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进行水土气生现状调查,进一步认识示范区生态环境本底状况,正确理解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价值和意义,充分了解生态绿色一体化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与目标,更好地把握示范区人地和谐关系的建立。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杨凯教授、周天舒教授,以及上海师范大学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陈浮副院长、高峻教授、马群副教授、孙凤云副教授带领近60位学生来到国家野外站莲湖村基地。

高峻站长向师生们介绍了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发展定位与目标,野外站现有科研基础设施和主要科研领域,重点面向江南水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和多样化的内陆湿地生态系统,开展湿地生态系统科学观测与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湿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过程,进行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掌握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和规律,更好地服务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战略。陈浮副院长详细介绍野外观测研究站在水生态监测方面的工作,包括观测样点的布设、长期追踪的项目及最新的研究进展。杨凯教授分享了他对生态监测工作的认识与体会。


师生们也听取了正在国家野外站开展科研工作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的工作介绍。环境科学博士研究生魏艳艳以湿地树木为例,向同学们讲解了土壤-树干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特点,以及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探究江南水乡地区降雨汛期中淹水对土壤-植物系统温室气体影响的原理及结果。同时以树干温室气体为实例,向同学们讲解了生态系统碳汇、碳源和碳循环的区分。生态学硕士研究生何夏妍向同学们讲解了在水域生态系统中,水生高等植物,特别是沉水植物是维持水体健康的关键生态类群。实验选择适宜的沉水植物种类和不同的种植密度,利用现代化仪器如Li-7810CH4/CO2/H2O痕量气体分析仪探讨不同沉水植物密度对“沉积物-水体-植物”温室气体的影响,从而为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在讲解过程中,实习队同学也与研究生进行了热烈的互动。实习队师生们饶有兴趣地参观了国家野外站的科研和生活设施,对国家野外站的科学观测研究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国家野外站是目前地跨上海、浙江和江苏三省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唯一的国家级科研平台,近年来积极面向社会开放,吸引广大高校、中小学学生以及社会公众来野外站进行考察、调研、参观访问,开展生态研学,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为广大学生和社会公众更好地认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战略意义和建设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



(供稿、图片:国家野外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