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踏遍山河远,地理实习绘华章——第十五届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纪实(贵州段)

发布者:张红发布时间:2024-08-17浏览次数:10

82日到88日第十五届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开始了为期6天的贵州段实习,其主题为“深耕岩溶山地,探秘多彩贵州”,主要考察点位有湄潭县、织金洞、花江大峡谷和罗甸大小井。

贵州段集体合影

贵州段考察路线

贵州师范大学欢迎仪式

85日上午10点,贵州师范大学欢迎仪式开始。欢迎仪式由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喀斯特研究院院长周忠发教授主持,并为实习师生带来了有关《中国南方喀斯特与地理科学学科发展》的报告。随后,贵州师范大学副校长刘瑾教授和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理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虚拟教研室负责人、华东师范大学光华书院院长郑祥民教授先后致辞。最后,中科院地化所陈敬安研究员为实习师生带来《水库生态环境特征与研究展望》报告。

全体实习师生贵州段合照

开幕式致辞与讲座

特色田园乡村—龙凤村

贵州是我国重要的产茶区,因此贵州茶产业的发展是本次野外实习考察的重点内容之一。实习队伍来到湄潭县兴隆镇龙凤村,村支部书记伍荣明向大家介绍了龙凤村的宅基地制度改革和茶产业发展历程。基于伍书记对龙凤村的介绍,学生开展了“湄潭县宅基地制度改革及产业发展”调研。

龙凤村伍荣明书记做龙凤村的讲解

我院学生访谈龙凤村村民


金花村茶海

同样以茶产业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还有金花村。金花村集农改示范、生态文化、茶叶专业于一体,通过产权改革激活茶园、田地等资源,转型茶旅融合,成为贵州新农村建设典范。陈国磊老师详析贵州茶业发展,聚焦湄潭模式,运用经济地理学理论,启迪学生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力求生态、产业、民生共繁荣。

陈国磊老师向学生介绍贵州茶叶发展

实习队伍在金花村茶海合影


茶工业博物馆

在调研龙凤村、金花村茶产业发展后,师生抵达茶工业博物馆,探究贵州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过程。此馆为贵州茶文化生态群核心,坐落于湄潭县湄江镇茶城旧址,占地广阔,展厅宏大。师生追溯茶工历史,领略茶业变迁,领悟茶文化遗产的珍贵与保护之道,共探传承利用新路径。

茶工业博物馆馆内掠影

茶工业博物馆参观


浙江大学西迁陈列馆

贵州茶的闻名天下与浙江大学息息相关。1937年抗战暴发期间,浙大与民国农林部及中茶公司合作,于湄潭创立实验茶场,深耕茶业科研,显著提升贵州茶叶品质,推动科研突破性进展。

浙大西迁办学纪念碑

时值日本侵华,茶叶出口受阻,为构建后方科研出口基地,民国经济部派遣专家张天福等赴湄潭筹建茶研机构,选址湄江河畔,成就西南茶研首例。刘淦芝先生首任场长,引领开荒种茶五百亩,开启贵州茶研与国营茶场新篇。

浙大西迁陈列馆参观


遵义会议纪念馆

 遵义红”不仅代表了贵州红茶,更是承载着遵义一地浓厚的红色文脉。遵义会议会址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建筑为砖木结构、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19351月初,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遵义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司部与一局即驻在这幢楼房里。115日至17日,遵义会议就在主楼上原房主的小客厅举行。这次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遵义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我院师生在遵义会议会址合影


织金洞地质公园

贵州段实习除了侧重人文地理和红色底蕴外,岩溶地貌也是考察的重点。织金洞地处贵州高原西部,位于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境内,地处长江水系乌江干流上游六冲河岸坡地带,属亚热带高原气候。织金洞内沉积物地质遗迹以“大、奇、全、美、贵”为地貌特征,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石瀑布等。

三级华盖

石柱

花江大峡谷

岩石在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了喀斯特地貌,但同时也使生态环境变得脆弱。实习队伍来到关岭喀斯特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在该站科研人员带领下,实习师生参观了研究站的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系统、沟道侵蚀机理试验系统以及喀斯特旱地农业观测实验场。学生了解平台建设、观测点的布设,深化对科学研究的认识。

我院师生在贵州师范大学关岭喀斯特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前合照

贵州师范大学赵宇鸾教授介绍贵州师范大学关岭喀斯特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总体情况

贵州师范大学关岭喀斯特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科研人员为师生讲解相关内容

实习队伍抵达关岭站顶坛生态水文观测场,了解节水农业和喀斯特关键带水文观测的内容和目的,深化对学科应用价值的认识。该站科研人员通过在石头内凿洞等方式检测,对于当地石漠化治理的花椒、火龙果、仙人掌等植物的吸水模式和水分利用效率进行研究。实习队伍又来到花江大峡谷观景台,考察花江大峡谷的形成演化过程和地质地貌结构,明确石漠化的分布和当地对于石漠化的治理对策,深化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贵州师范大学关岭喀斯特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相关科研人员讲解喀斯特关键带植物水分利用

当地的仙人掌与花椒

郑祥民教授对花江大峡谷进行讲解

峰丛洼地景观

罗甸大小井

87日上午,实习队伍来到了罗甸大小井进行考察学习。“没有喀斯特,哪来FAST”博学幽默的贵州师范大学周忠发院长为师生们介绍了大贵州滩喀斯特地貌特征、大贵州滩的形成演化、大贵州滩的地学价值、大小井地质遗迹产出地质背景、大小井地下暗河与天坑群关系等相关知识。通过实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思考大贵州滩天坑群的形成原因与演变趋势。

周忠发院长讲解相关知识

郑祥民教授对贵州段实习进行总结

最后,华东师范大学郑祥民教授对贵州段实习进行了总结。至此,贵州段实习圆满结束。未来几天实习队伍将前往广西壮族自治区,下期见!


(供稿:洪一婧、孙辰辰;审核:燕亚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