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协创共学·第二届上海市大学生社区创课大赛”正式步入总决赛阶段。经过两轮专家评审,我院“遨游星河”天文小课堂荣获市级精品入围创课奖,咫尺青绿·生态文明小课堂荣获市级优秀创课奖。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精神,以及国家和上海市《教育现代化2035》《上海市终身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上海市老年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等工作要求,大力拓展百姓乐学的社区教育资源建设渠道,鼓励青年大学生利用自身所学服务社区百姓终身学习,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和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指导下,上海市16区以及华东师范大学等28所高校联合举办“协创共学·2024 年上海市大学生社区创课大赛”。大赛以“鼓励青年学生服务社区”为基本定位,秉承“问需于民”“能者为师”等服务理念,动员更多青年力量参与“创课”活动,开展青年学生服务社区居民终身学习的社会创新实践。
经过创课训练营、至少两次课程落地孵化、线下调研等赛程,此次比赛共决出10门市级精品创课、14门市级精品入围创课奖、56门市级优秀创课奖。各参赛队伍在各区进行3分钟说课展示,讲述课程创立初衷、课程设计、课程风采等内容,体现了青年一代的大学生对社区教育服务的担当与责任。
“遨游星河”天文小课堂是由上海师范大学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本研学子组成的教学团队,立足学院地理学科特色,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主动对接社会需求,精心设计课程体系,只为带领小学生们探索宇宙奥秘。课程内容通过对行星、恒星、宇宙、航天基本常识和历史的讲解,增进学生课外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和求真务实品格。现已开发出“家园篇”“宇宙篇”“问天篇”“征程篇”四大系列,共64个课件和教案。
团队成员潘秀晴同学在谈及参赛感悟时说道:“首次以师范院校地理专业的大学生身份参与创课大赛,如推开一扇观察社会的窗。社区教育不再是课本上的概念,而是鲜活的需求与期待,促使我们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居民实用的生活课程。从课程设计到落地孵化,导师与徐汇赛区老师的悉心指导,让我们团队在反复打磨中领悟教育服务社会的真谛。这次经历不仅突破专业应用的边界,更让我们懂得:新时代大学生既要仰望星空求知,也要俯身倾听社会需求育人。”
咫尺青绿·生态文明小课堂在生态文明视域下,融合项目化教育理念的课程体系,以播撒生态文明的“种子”为核心,以拓展生态视野为目标,聚焦知识、思维、能力、行动四个维度,涵盖“生态”“生活”和“生产”三生空间。通过挖掘社区身边的生态文明案例,设计项目化教学活动,采用“学+思+做+评”的教学模式,实现生态文明与社区教育的耦合,诠释项目化课程体系的育人价值,赋能社区生态文明建设,助力市民素养提升。
团队成员李新颖同学说道“参加这次社区创课大赛,对我们团队来说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成长。在设计课程的过程中,我们不断思考如何让生态文明的理念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里。从最初的构思到最终的呈现,每一步都凝聚了我们的热情与创意。最让我们感动的是看到孩子们在课堂上的变化——他们从好奇到投入,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思考,甚至开始在生活中践行环保理念。这让我们更加坚信,教育的力量在于激发行动,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通过这次比赛,我们也收获了宝贵的经验。如何让课程更贴近生活、如何调动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积极性、如何平衡趣味性与知识性......这些都是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的课题。未来,我们会继续优化课程,让生态文明的种子在更多孩子心中生根发芽,为绿色未来贡献一份力量。”
站在新的起点上,环地学院将持续深化“以赛促学、以学促行”的育人理念,推动学科交叉与产教融合,进一步搭建实践平台、优化激励机制,鼓励更多学子投身社区教育服务,以青年之力赋能基层治理,践行教育强国的时代使命。
学院期待更多环地学子秉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院训,用专业知识点燃社区教育的星火,让“遨游星河”的探索精神与“咫尺青绿”的生态理念,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涓滴之力,共同绘就教育强国与美丽中国的新篇章!
(图片、供稿:院学工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