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沾土地,眼观山河——第十六届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纪实(宁夏段)

发布者:曹悦发布时间:2025-08-04浏览次数:10

81日至83日,第十六届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队伍开始了为期3天的宁夏段实习,具体实习点和实习路线如下:盐池县(长城博物馆、长城遗址)-灵武市(白芨滩国家自然保护区)-永宁县闽宁镇(镇史馆、原隆村、葡萄酒基地)-贺兰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汝箕沟。

宁夏段考察路线


盐池长城博物馆

8116:00,实习队伍走进盐池长城博物馆,开启对宁夏盐池历史文化的学习。讲解员围绕盐池县历史文化铺陈,从长城、卫所到互市,勾勒出盐池独特的历史脉络。盐池县境内有隋、明长城,隋长城由杨坚下令修筑,明长城含深沟高垒、河东墙等。长城附属设施丰富,其中铺舍供商旅休憩、烽火东台驻兵养牲畜。此外还设有卫所制度、防秋措施(烧荒、品字坑等)、互市(隆庆四年开三处大市)。博物馆中金方器、胡玄武石刻墓门等文物,也尽显当地历史底蕴,让实习生们深入了解了盐池独特的历史文化与长城遗产。

讲解员讲解盐池长城相关历史


盐池长城遗址

8118:00,实习队伍来到了盐池长城遗址处进行考察。宁夏大学侯迎老师聚焦长城南北变迁与气候关联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侯老师在讲解中提到,气候冷干时,长城会向南移动。这背后是古代先民依据气候、生存环境变化,调整防御与生存边界的智慧。

侯迎老师做长城地带气候与环境变迁特征的讲解

我院师生在盐池长城遗址处合影

实习队伍在盐池长城遗址处合影

81日上午,实习队伍来到了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讲解员介绍道:白芨滩位于毛乌素沙地西南边缘,过去是荒芜沙地,风沙肆虐、寸草不生,严重威胁着当地生态和居民生活。如今,经过以王有德同志为代表的数代治沙人的艰苦奋斗,这里已变成生态绿洲,植被丰富,动物栖息,还发展起多种产业,实现了生态与经济双赢,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随后宁夏大学展秀丽老师为同学们补充了白芨滩“1+4”治沙技术,“1”是草方格固沙,“4”是雨季播撒草籽、穴播灌木种子、营养袋苗造林、春秋植苗造林四项技术互为补充。这一科学治沙技术不仅有效遏制了沙漠的扩张,也为我国乃至全球的沙漠科学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借鉴。

白芨滩国家自然保护区

展秀丽老师讲解白芨滩治沙技术

实习队伍在白芨滩国家自然保护区处合影

我院师生在白芨滩合影


闽宁镇镇史馆与立兰酒庄

8214:30,实习队伍走进影视剧《山海情》发源地——宁夏闽宁镇。在镇史馆,宁夏大学地理学院2013级校友向实习生们介绍了闽宁镇的特色产业,如元龙村光伏加农业,今年引入了养蝎企业,借蒙宁蝎子野生繁殖优势发展产业;贺兰酒庄则依托贺兰山东麓北纬37黄金种植带,呈现葡萄种植到酿造全流程。随后,镇史馆讲解员为大家讲解了闽宁镇的发展历程:1996年东西对口扶贫协作开启,1997年闽宁村成立,2001年设镇,移民来自西吉等地,援宁干部持续助力,如今产业多元,有葡萄种植、特色养殖,还有光伏、文旅等,2021年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让实习生们在参观的过程中深切感受闽宁镇的发展蜕变。

实习队伍在闽宁镇镇史馆处合影

随后,实习队伍来到立兰酒庄,踏入葡萄种植基地。立兰酒庄位于贺兰山东麓,这里是宁夏酿酒葡萄种植黄金地带,葡萄藤长势正好。在酿酒生产车间,从葡萄采摘、破碎、发酵到灌装,实习生们近距离观察酿酒流程,感受一粒葡萄如何历经工艺蜕变、成为佳酿,沉浸式体会到闽宁镇特色酒庄产业的独特匠心。

我院实习生拍摄到的种植基地的葡萄

立兰酒庄生产车间


闽宁镇原隆村

8月的闽宁镇骄阳似火,我们的实习队伍于15:30踏着黄土路走进了原隆村。这座坐落于宁夏银川市永宁县的移民新村,曾是“干沙滩”上崛起的奇迹——20多年前,来自宁夏南部山区的移民们在这里挥锹拓土,将荒滩变成了如今的“金沙滩”。如今的村子里,红顶砖房排列整齐,光伏板在屋顶泛着蓝光,枸杞产业园与光伏农业大棚构成了独特的乡村图景,处处透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活力。

 “刚搬来时,全家四口挤在一间房里,基础设施还不完善,我们好多人都靠天吃饭。”我院实习生调研的一位受访阿姨指着墙上新旧对比的照片,眼里闪着光,“现在好了,儿子大学毕业后和儿媳在村里的葡萄园基地上班,我们家3个人一年收入能有十多万元。”在走访的十余户人家中,几乎每户都有相似的蜕变故事:从靠政府补贴到自主创业,从外出务工到家门口就业,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的完善让村民们的幸福感不断提升。

我院实习生所在小组与受访者合影


贺兰山汝箕沟

83日上午,实习队伍在宁夏大学张鑫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贺兰山汝箕沟。老师介绍贺兰山主要以褶皱断块山为主体,兼具构造侵蚀峡谷与第四纪冰川遗迹。随后北京大学刘耕年老师具体介绍了贺兰山的冰川分布以及地质构造的主要过程。最后北京师范大学哈斯额尔敦老师为学生们介绍贺兰山的地理意义,其不仅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干旱区与半干旱区的气候分界,更以“一山隔两域”的独特格局,成为阻挡腾格里沙漠东侵的生态屏障,守护着“塞上江南”宁夏平原的绿洲文化,其南北狭长的空间展布深刻塑造了区域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梯度差异。

刘耕年老师做贺兰山地质构造相关讲解

贺兰山褶皱地貌


宁夏段学术交流研讨

宁夏段野外实习即将结束之际,实习队伍于酒店会议室开展了关于宁夏段的学术交流研讨。学生们与指导老师以小组为单位,围绕宁夏段野外实习中的所见、所思、所感展开了激烈的交流研讨。在交流中,大家积极分享实习成果,深入探讨宁夏段实习相关学术问题,现场气氛热烈,实习生们收获颇丰,为此次宁夏段野外实习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学术交流研讨现场

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宁夏段的考察告一段落,接下来将开启内蒙古段的野外实习。下一期再见!


(供稿:陆悦,孔维佳,审核:胡熠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