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沃土·抵远山·观沧海—— 2023级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下)

发布者:曹悦发布时间:2025-10-19浏览次数:10

Day 4攀登台头山,千丈幽谷观丹霞

2025917日,实习第四天,同学们来到浙江省新昌县的千丈幽谷景区,攀登台头山并观察学习了丹霞地貌的基本特征。

因山体陡峭沿崖壁蜿蜒的悬空栈道,采用“外挂式”设计建造,直观呈现了“深陡”特性;站在玻璃观景台远眺,可见平坦如砥的山顶平台,而翻越铁索桥至最高点,更能望见山顶平坦处分布的民居与植被,印证了“顶平”特征;回望坡脚,可见大量堆积体形成的缓坡带,植被茂密水土稳固,完美诠释了“麓缓”的地貌特点。

悬空栈道

下山后,叶程程老师为同学们详细讲解了丹霞地貌的基本特点。丹霞地貌是以“顶平、身陡、麓缓”为典型特征的红层地貌。远望时,山体呈现壮丽的赤红色彩,这是因为构成它的岩石属于沉积岩中的红色碎屑岩,岩石中富含三价铁氧化物(如赤铁矿)是山体呈现赤红色的核心原因。尽管湿润气候使部分岩表附着苔藓地衣,掩盖了岩石原生红色,但近距离观察时,岩层中粒径达数厘米的粗大颗粒仍清晰可辨。

   

台头山和十九峰

Day 5亲临考古地,探寻河姆渡

918日,实习第天,同学们参观了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和田螺山遗址现场馆,进一步加深了对河姆渡文化的理解。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中展出的文物也生动地展示了河姆渡文化时期的人们对于大自然的适应行为。文化时期处于全新世大暖期,气候呈现高温高湿特征,与如今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广东、广西南部(全年湿热,无明显冬季)气候特征更为接近。面对这样的环境,河姆渡先民展现出了惊人的智慧与创造力。

在居住方面,为了应对潮湿多雨的气候,他们建造了榫卯结构的干栏式建筑。博物馆内复原的巨大木构件和榫卯结构,清晰地展示了这种将房屋架空于地面的建筑形式。上层住人,避免了地面的潮湿和虫蛇侵扰;下层则可以圈养家畜,既干燥又卫生。这种建筑理念,至今仍在中国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地区沿用,是适应湿热环境的杰出范例。

干栏式建筑(复原)

在农业生产上,他们发展出了成熟的稻作农业。在河姆渡遗址两次考古发掘中,于第四文化层上部发现大面积的稻谷堆积层,平均堆积厚度2050厘米,最厚处超100厘米;出土的稻谷数量可观,据推测,此处为当时发挥类似粮仓功能的稻谷堆积处。稻谷与骨耜(骨耜作为当时主要的耕作工具,翻土效率远高于原始木耜)的出土印证了当时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稻作农业体系。

骨耜和木耜等农具展出

在生活器具方面,为了储存和加工食物,他们制作了大量的陶器。其中,夹炭黑陶尤为典型,胎质疏松,易于透气,适合在潮湿环境下储存谷物,防止霉变。而陶釜——中国最早的锅具之一,则证明了他们学会了“蒸煮熟食”,这不仅改善了饮食卫生,也适应了定居生活的需求。


陶器相关展出

此外,河姆渡还出土了迄今为止最早的水井遗迹。水井的出现解决了当地(河姆渡地处沿海周边)先民的用水问题,使河姆渡人无需完全依赖河流水源,大幅拓展了居住范围,为定居生活提供了更稳定的水源保障,进一步推动了河姆渡文明的稳定发展。

水井遗迹

参观结束后,柳云龙老师结合参观内容与地理专业特色,鼓励大家要带着地理学的专业视角,从展陈文字和文物中主动建构研究主题,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在田螺山遗址现场馆,同学们近距离地参观了考古挖掘的现场。在遗址挖掘现场的大棚内,每一个标注的数字都对应着先民居住的痕迹。透过遗迹,仿佛亲眼目睹了七千年前先民在这片土地上的生活场景。那些深埋于地下的木桩、横梁,还有代表村落围墙的遗迹、疑似独木桥的长木材,以及将中国饮茶文化历史向前推移两三千年的古茶树根,无一不在诉说着先民们的智慧与勤劳。

田螺山遗址现场大棚

Day6  寻踪文豪足迹,感悟人地情怀

919日,实习第天,同学们走进文学巨匠鲁迅的故乡,在历史与地理的交汇点,开启了一场别样的“人文地理”探索!

上午,我们寻访鲁迅的外婆家——安桥头村。这个宁静的江南水乡村落,是鲁迅童年眼中的“乐土”,《社戏》里摇橹看戏、煮豆、偷罗汉豆的趣事皆源于此。为何村内家家户户门口都停泊着船只?柳云龙老师向大家介绍安桥头村依河而建,其聚落形态、小桥流水的水乡肌理,先民们择水而居,借助密集的河网进行灌溉、运输与生活,塑造了独具特色的“桥文化”与乡村社会空间。

随后我们抵达鲁迅观潮点。立于古朴的堤岸,极目远眺,曹娥江的涌潮虽未至,但这片独特的江海交汇景观,让同学们理解了鲁迅作品中“水乡情怀”的地理根源。

曹娥江

为帮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鲁迅的生平,也为下午参观鲁迅故里做好充分铺垫,王丹老师通过线上方式,围绕鲁迅的家庭背景、代表作品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等人文内容,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精彩讲解。

王丹老师为同学们介绍鲁迅生平

下午抵达鲁迅故里。从百草园的皂荚树、石井栏到三味书屋的课桌,书本中的场景一一具象化。这片街区不仅完整保存着晚清民国建筑风貌,更深刻记录了特定地理环境与社会历史背景下,一代文豪的成长轨迹与其深邃思想的萌芽过程。从私塾启蒙到远赴他乡,鲁迅的足迹本身就是一部近代知识分子探索民族出路的空间叙事。

  

鲁迅故里


Day7 良渚博物馆,实习迎终章

920日,晨光熹微,野外实习的旅程即将步入尾声。同学们怀揣着对文明源起的探寻之心,前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实证地——良渚,在良渚博物院展开最后一天的考察。作为实习的收官之站,良渚为同学们打开了一扇通往远古的宏伟之门。

同学们跟随馆内王老师的解读,了解到良渚水利系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遗迹,其规划与建造,深刻地反映了先民对当地水文、地貌等自然地理条件的超凡理解与利用能力。他们通过修筑高坝与低坝,将西侧山地的洪水拦截储存,形成兼具防洪、灌溉、运输等多重功能的水资源管理体系,这不仅保障了王都的安全,更滋养出丰饶的稻作农业,成为支撑良渚古国繁荣的基石。

    

良渚文化相关展出

从精致繁缛的神人兽面纹,到象征权力的玉琮玉璧,良渚玉器不仅具备装饰功能,更构建起一套维系社会秩序的精神礼制体系。这座古老的城市,以其严谨的规划、阶层化的社会分工和统一的精神信仰,向世界昭示,在距今五千年前的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已然闪耀出早期国家文明的灿烂曙光。

七日实习之旅,始于博物馆,终于博物馆,从马桥先民依托冈身的生存智慧,到良渚先民改造自然的伟大创举,我们脚下的土地,从未停止诉说中华民族适应自然、创造辉煌的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