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级地理科学(师范)野外实习第四篇——地质公园

发布者:张红发布时间:2023-07-26浏览次数:10

  629日,我们前往了浙江省余姚市四明山国家地质公园。在柳云龙、李亚龙、叶程程、宋佳四位带队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不仅领略了独特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景观,还实地考察学习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

2020级地师集体照及带队老师照片



四明山地质陈列馆

在这里,我们了解到了四明山地貌地形、板块构造、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全球海平面升降史以及一些矿石的结构特征与形成原因。



古夷平面

【思考】古夷平面是什么?

古夷平面是各种夷平作用形成的陆地表面。是一种陆地抬升或侵蚀基面下降,侵蚀作用重新活跃,经过一个时期后所残留的地表形态。

夷平作用是外营力作用于起伏的地表,使其削高填洼逐渐变为平面的作用。夷平面起伏平缓近似平坦面,其发育过程受侵蚀基准面的控制,作用过程中力图降低地面高程,使之接近基准面。

夷平面最后形成的时代为中新世,以中、上新世嵊县组玄武岩覆盖古风化壳为主要特征,呈现出古夷平面(古风化壳)+玄武岩堆积面(现代风化壳)组成的“双风化壳”现象。其中,四明山山顶的古夷平面,面积为187km²,主要沿雪娥江与甬江两大流域的主分水岭分布。


【思考】古夷平面是怎么形成的?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分为四部分:

1.夷平前的准备:一亿多年前,以内力作用为主。

2.渐渐夷平:接下来成百上千万年的时间里,以外力作用为主,山脉越来越矮,地面越来越平。

3.盖上石毯:成为最终平原(古夷平面)后,岩浆上涌,冲破地表,岩浆四溢,就像给平原盖上了一层厚厚的“石头毯子(玄武岩)”。保护古夷平面不被风化殆尽。

4.沟壑纵横:东海下沉,四明山地区相对抬升,落差增大,河流侵蚀作用加强。伴随外力作用,部分地区“石毯”已不见踪影。

宁绍平原的成陆,为创造河姆渡、田螺山文化准备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奇特的地貌

一、侵入岩VS喷出岩

                 左图为花岗岩(侵入岩),右图为玄武岩(喷出岩)

  花岗岩简介:花岗岩是岩浆在地下深处经冷凝而形成的深成酸性火成岩,部分花岗岩为岩浆和沉积岩经变质而形成的片麻岩类或混合岩化的岩石。花岗岩主要组成矿物为长石、石英、黑白云母等。

  玄武岩简介:基性火山岩、喷出岩,SiO2含量变化于45%52%之间。矿物成份主要由基性长石和辉石组成,次要矿物有橄榄石,角闪石及黑云母等,岩石一般为黑色。由图可看出,玄武岩你作为喷出岩,最突出的特征为气孔结构。


二、石长城——玄武岩柱状节理陡崖

左图为局部实景图,右图为手绘全局图

  这是一个水平延伸的陡崖,如同石块砌造的长城,因而得名石长城。形成过程:1.玄武岩浆喷发到古夷平面上成为一个水平岩席。2.玄武岩席冷却收缩,产生整齐排列的竖直石柱,称为柱状节理。3.柱状节理崩塌,产生了陡崖。


三、花岗岩球状风化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奇特的景观主要有以下形成过程:

1. 岩浆冷凝成岩

2. 内力抬升,出露地表:地质运动,大地碰撞、变形、断裂,抬升为山脉和丘陵,花岗岩终于露出地表。

3. 外力作用,塑造地貌:早期的花岗岩地貌,容易发育高山尖峰,随着时间推移,节理处易受风化侵蚀,破碎,变得越来越矮圆,渐渐出现低山塔峰、石蛋等地貌形态。

4.球状风化:岩石出露地表接受风化时,由于棱角突出,易受风化,角部受三个方向的风化,棱边受两个方向的风化,而面上只受一个方向的风化,所以棱角逐渐缩减,最终趋向球形。岩石呈圆球状,由表及里、层层风化剥离。

外力作用过程 

                          

花岗岩的球状风化图


四、鹁鸪岩——花岗岩风动石

物图


手绘图

                                       

由不规则的花岗岩块组成,形似鹁鸪而得名。形成过程:1.接力切割,形成方形花岗岩块。 2.在沙土中风化成球形3.露出地表,受热胀冷缩与重力崩裂作用而趋向于不规则形。



便携式仪器的应用及样本采集

一、植物的生理参数的测定

测量叶片的SPAD叶绿素含量、水分含量、叶表温度及含氮量。

注意:要测量正反两面。


二、土壤的盐分测定

注意:仪器深入土壤内部,如果土壤较为干旱需添加一些水分再进行测量。


三、高海拔湿地及样本采集

思考】为什么山顶会有一汪清池?

左图为样本采集,右图为高海拔湿地手绘图

答案:补给>输出,由水循环过程进行分析。因为它处于罗成山顶深厚的风华带中。风化带结构疏松,吸收大量雨水,并持续渗流出来补给天湖,使它不至于因蒸发而干涸。


四、植被垂直分布差异

路程过半,宋佳老师要求我们记录沿途植被的种类,及所处的海拔、经纬度位置,以便于分析植被随海拔变化的差异。(例;图一八角枫\海拔655m,图二金钱松\702m



红壤剖面

柳云龙老师带领我们观摩了之前所挖掘的土壤样地,并进行了土壤剖面的界定


一、红壤形成过程

红壤是中亚热带生物气候旺盛的生物富集和脱硅富铁铝化风化对程相互作用的产物。

由于该地区降水丰沛,土壤淋溶作用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铁、铝的氧化物较丰富,故土壤颜色呈红色,一般酸性较强,土性较粘。


二、土壤剖面界定

A层:枯枝落叶层。颜色深暗的表土,是腐植质和不易溶解的矿物质的混合体。有时在A层的上部有一层疏松的有机质层称O层。A层中的金属离子多数会被淋溶至B层,又称淋溶带。

B层:淀积层。由A层溶解下来的矿物质都在这一层中沉淀,所以氧化铁和铝以及黏土的物质较丰富。B层的质地较A层为细,结构也更为紧密。

C层:母质层,为半风化的碎石块。C层及以上,称为土体,为土壤受自然环境影响演化最深的部分。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丰富教学方法

当你步入四明山地质公园,群山呈现在眼前,你是否能想起古夷平面?是否能探究该现象背后的成因?当你感叹于花岗岩球状风化物的雄伟壮观,你是否能探究出其背后的地理原理?当你掌握了理论知识,是否能应用于实践呢?这就是野外实习的魅力。

20级地师1班不仅探索了四明山地质公园,也相应地对未来教学实践也有了一定的思考。如何带领学生来领略这些地理现象背后的原理呢?地师1班的同学们的探索之旅还在继续……


供稿:2020级地理科学(师范)1班